早晨一般6点前起床,晚上11点睡觉。
疫情终有尽时,科学未有穷期,应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科技界的自觉行动,尽快补足研发应用等短板。葛均波提出,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
在他看来,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用之才也是一种责任。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在葛均波看来,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还要激励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科学家精神最核心的特质是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他说,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则下,道德水准没那么高的人,可能就迫于无奈或压力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加强科学普及,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葛均波建议,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崔向群告诉《中国科学报》。
《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作者: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0/5/29 9:19:3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打着科普旗号传谣却难惩处—— 专家呼吁:是时候修订科普法了。新形势要求加强科普法治体系建设 近20年来,我国社会已有快速发展和改变,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中来,信息传播更为全面、即时、具有交互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从内容上加强规制衔接,增强科普法对地方和部门法规的健全完善、规范指导。陈玲总结,立足现有的我国科普法治,难以正面回应新型科普形式带来的权利义务剧烈变化,难以积极应对新型科普现象所带来的法定职权与法定边界的模糊,更难以有效解决新型科普纠纷所引发的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委员表示,此次疫情期间,新媒体上出现的许多传播力、影响力巨大的抗疫科普作品,在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疫情、科学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看来,现有法律下,有些规定长期形同虚设。随着应急科普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网络自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甚至为了博眼球一夜成名,采取有图有真相的新技术,打着科普旗号,传播一些虚假内容、不实信息甚至谣言,但因为缺乏有关的法律条文约束而得不到惩处。作为创新发展一翼,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新时代科普也难以真正发挥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这些科普平台主动及时传播相关科学知识,回应群众关切。根据现有科普法,无法追究地方政府不履行科普法确定的逐步提高和增长的科普经费责任。为此,周忠和在提案中建议,应尽快启动法律修订工作,并在修订法律的同时考虑科普法治体系建设。科普法为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比如,从理念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的权利,获取科普信息的权利,享受科普发展的福利。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委员建议,加强科协、科研单位等组织和机构与媒体平台合作,主动培植一批有权威性及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媒体平台。
是时候对科普法进行修订了。科普新使命呼唤更强法制保障 2002年颁布并施行的科普法实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从2001年的1.4%提升到2018年的8.27%。
周忠和告诉记者,最新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同比出现下滑,且近年来增长势头持续微弱,相应的科普经费指数也呈现增长停滞态势,地区间科普经费差距过大,许多省份科普投入远低于平均水平,非常不利于科普工作全局的可持续发展。周忠和认为,现行科普法实施以来,科普领域各个部门间在职责、利益等方面存在相互掣肘现象,导致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实效不强。相关专题:2020两会中的科教热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公众都在网上,特别是在全民自媒体时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芜杂,为避免伪科学蔓延,打造有社会影响力并能即时发声的科普媒体平台至关重要。从内涵上鼓励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和普及。周忠和认为,科普的内涵、机制、内容和作用正发生极大改变,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普法治体系,及时修法予以回应和规范,与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相结合。
然而,18年来,科普法没有修订也没有制定实施细则,在新形势下遇到一系列问题,比如科普经费投入,网络科技传播的科学性严肃性等问题,亟须科普法给予更加有力的保障。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已经施行18年,科普领域形势已大不相同,大量专业科普从业者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技术为科普法治化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形态更替和公众接收信息习惯的改变,以微博、微信、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主要的信息流通媒介,自然也成为科普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说,谣言比病毒更可怕。
与此同时,网上传播的各类伪科学谣言,引发公众恐慌,却找不到追责和执法的法律依据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发展可持续的生态产业。环江下南乡下旦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远向是较早一批敢于吃螃蟹的农户。王克林补充道,环江模式探索了喀斯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与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可以谋求平衡、共存甚至是相互促进的。
过去,他的家人养过1、2头牛,在政府的推荐下,他开始扩大规模。参与肯福示范区建设的还有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曾馥平。
过去,为了蓄水保土,毛南族人的老办法是围砌梯土。耕地越来越少,出露的石头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穷,这一恶性循环的原因何在?经过一番调研,科研人员发现,问题就出在当地世代种植玉米的耕作方式上。
谈及扶贫经验时,曾馥平最大的感触是给当地百姓带来新理念既要考虑市场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不进行一窝蜂盲目开发。1998年,他被派驻到环江县任副县长。
必须要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不用担心风险,整个链条有政府做保障:养殖环节,政府给买了保险。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王克林回忆起初次来到环江县下南乡古周村的场景,仍会感到心酸。该地区脆弱地质背景制约着生态系统恢复,需要生态系统与遥感监测结合的大样本的监测数据支撑。
如今,菜牛产业已成为环江的一张名片,菜牛销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另一方面,喀斯特贫困地区还有更多科学问题亟待破解。
当时的肯福屯,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一年下来,这些村民养上四五头牛,能净赚七八千元,比种玉米收入多出10多倍。
王克林等人基于对这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后,做此论断。在这个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一方面开展生态重建和恢复,另一方面要保障生计,在科研人员看来,必须做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集成。